钓鱼届最大的谎言!?钓友们是什么体会

11-13 看点 0 钓友

生活在水中的鱼能闻到腥味或香味吗?商品饵中的腥味和香味有诱鱼作用吗?看过此文后,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很多人习惯按味型给商品饵划分类别,根据他们的标准,常用商品饵可分腥、香两种味型。但这种分类方法是否准确和有意义,其实值得商榷。

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商品饵发出的腥味或香味是香味或腥味分子通过空气传入嗅觉系统后,使人产生的感觉,这个味是化学味道。它不过是一种调和品,虽然对钓鱼人可以产生心理安慰,但它能否诱鱼还要看这种饵是否含有鱼类生长过程中所需的物质。

首先,鱼类和人类的嗅觉系统不同;其次,鱼生活在水中,它能否闻得到腥味或香味,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接受这些香味或者腥味,并没有科学的依据。

但目前不少鱼饵厂家为迎合部分钓友的嗅觉需要,在商品饵生产过程中都添加过量的化学香料,弄得这些商品饵味道复杂不说,用起来甚至烧手。说到这里,肯定不少钓友会有疑问:到底是哪类化学添加剂使商品饵产生如此“功效”?其实这种东西很多钓友都用过——乙基麦芽酚(香虎中的主原料)。

乙基麦芽酚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添加在食品中可维持化学香持久度。不过在此我试问一句:谁见过国内外研究机构研发水产饵料促食剂或诱食剂时,是从论证腥香的角度发表论文?

如果你有心,在网上搜索后会发现:只有钓鱼人和国内一些鱼饵厂讨论或推广饵料时才大谈腥香配比,而这些鱼饵厂的创立者都是钓鱼人,且都是钓鱼人中的精英。

严格说来,饵料中的“香”指的应是香甜,与“腥”配套的词是咸腥或腥咸,腥臭暂时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很多钓友都用过猪母奶,这种添加剂应是香甜类添加剂的代表,其主要成分是甜蜜素、乙基麦芽酚和化学香精。

乙基麦芽酚的作用是维持化学香精的香味,使其溶入水中,改变水的味道;甜蜜素甜度比白糖高50倍,溶入水中使水变甜。正因为上述两种物质可改变水的味道的特性,在饵中适量添加可增加咬钩率,但过量添加则容易出现死窝现象。

现在我们可知道,想让饵料香一些,就应加甜东西,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原料里添加甜蜜素。不过话说回来,甜蜜素适量添加即可。

因为凡宣称为香型的国产鲫鱼饵,基本是微甜味道,这说明国产鲫鱼饵中已添加了甜蜜素,如果您还觉得不够“味儿”,非得自作主张再加一些,那结果肯定好不了。因为鱼的味觉比人敏感许多,人感觉仅是微甜时,鱼往往已经受不了了。

试想一下:一小勺甜蜜素倒进您嘴里,您能受得了吗?当然这样的类比也许并不科学。

再说腥饵,腥饵中的腥味实际是饵中动物蛋白的味道。动物蛋白是鱼生长过程中的必需营养物质,它在分解过程中会产生没有腥味的氨基酸,而氨基酸在动物体内营养物新陈代谢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调解作用。

正因如此,将氨基酸加入鱼饵自然会提高饵料的诱鱼效果。当年国内某鱼饵厂研究员参考相关氨基酸诱食剂论文后,在新推出的钓饵中添加了氨基酸,其诱鱼效果在一段时间中震惊了垂钓界。

知道一些饵料腥香的道理后,我们可在钓鱼时尝试着调配鱼饵。不过话说回来,我们毕竟只是业余玩家,想深入研究鱼饵诱鱼效果既缺乏专业知识,也没有那份精力。

所以我建议:还是把那些知识留给鱼类专家们研究好了。我们要做的只是观其论文,得到启发后调整好用饵思路即可。换句话说,我们能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学会一些二次加工鱼饵的功夫就够了。

如何对鱼饵进行正确地二次加工?在我看来,我们必须根据当地鱼情、水情、对象鱼可能具备的食性等因素,利用专家提供的各种物质饵料以及添加剂,做二次搭配,最终形成当日可用的有效钓饵。

联系到上面的一些腥香常识,我们暂不考虑饵料中其他物质的添加,还是按大家习惯的“味型”说法进行分析。

根据出钓地点不同,钓友多将出钓行为划分为竿坑、野坑以及水库,通常同一水域的鱼,在生长期内对某些饵料会形成偏食性、弱偏食性及无偏食性三种食性。

偏食性多因鱼类在人工喂养条件下形成,该水域中的鱼对原塘饲料的喜好胜过任何商品饵。到目前为止,尚未出现任何一家鱼饵厂的单品商品饵胜过原塘饲料的报道,反之其推荐的组合配方中,肯定会有大比例原塘饲料。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先对原塘饲料成分做一分析。

目前很多原塘饲料的主要成分是植物类蛋白、动物类蛋白、添加剂等。不过根据鱼不同时期的生长需要,这些原塘饲料中植物类蛋白物质的品种和搭配比例会有所改变,而动物类蛋白和添加剂成分变化往往不会很大。

若从“味”的角度对原塘饲料分析,它们具备植物类蛋白的粮食香味和动物类蛋白的腥味,以及盐的咸味(为预防鱼类出现肠炎等症状,有的原塘饲料中会添加一些药物,这类原塘饲料多呈蒜味,本篇暂不讨论)。总体来说,这类原塘饲料多是淡淡的咸味,呈甜味的饲料极少。

说到这里,估计有些钓友该有想法了。如果调配饵料时,我们将饵料调成淡淡的咸味加植物类蛋白的粮食香,再另加一些含动物类蛋白的添加剂,这样调配出的饵料是不是贴近原塘饲料成分?是不是能满足新放鱼的偏食性?在我看来,这个配饵思路比较对路,在许多钓场确实能起到效果。

具有弱偏食性的鱼,多因钓友诱钓驯化形成。以竿坑为例,因为钓友配饵思路和方法不同,一个鱼坑放钓一段时间后,坑底往往堆积了五花八门的残留饵料。

这些残留饵料中,若某种调整味道的添加物大家用得比较多,那么这种添加物最终既对坑内老鱼产生诱惑效果,也会在两日内使新放入池内的鱼产生弱偏食性。例如在我们本地,很多钓友去竿坑钓鲤鱼时,都习惯使用同一种商品饵来调整饵料香味(暂将这款商品饵称为甲饵)。

曾有一天,某鱼池所放鱼来自本地精养池,我告诉一位钓友,开饵时先用本地大企业生产的颗粒饲料添加优质动物蛋白,然后加适量盐将饵调为淡咸味。该钓友按我说的方法操作后,当日垂钓效果果然不错。

三日后,他禁不住钓瘾诱惑,又去那个坑用原配方饵钓鱼,结果前半场效果不佳。情急中,他打电话和我们分析原因。我和其他钓友都认为是弱偏食性在其中做怪,建议他在颗粒饲料中不要再加盐,而是直接加入整袋甲饵提香,另外放适量白糖增甜。此钓友依此法行事,换位后连续抽窝一小时,最终窝内进鱼,后半场打了翻身仗。

偏食性和弱偏食性现象多出现在竿坑,自然水域的野生鱼类基本无偏食性,不过这仅是相对而言。因为不同季节里,岸边的不同植物飘进水后,也会使这些野外水域的鱼类在不同时间内形成弱偏食性,这种特殊情况也暂不讨论。

自然水域中, 鲫鱼和鲤鱼天性喜香甜,这里的香不是指商品饵中添加的化学香,而是植物原有的天然香。常见的天然香分两类:一类是谷物粮食的炒香;另一类是从芳香植物中萃取的香元素。

天然水域的鱼喜欢谷物粮食的炒香在某种程度上是人赋予的。因为炒香的谷物粮食在水中传播,其扩散香味的速度和距离远大于生的谷物粮食。聪明的钓鱼人发现这个规律后,自然会广泛使用。

长此以往,这些炒香的粮食谷物改变了鱼的食性。与此同时,钓鱼人还发现,酒作为一种粮食发酵后的衍生物,其醇香味道在水中传播速度更快,用酒泡过的粮食谷物,在水中的诱鱼效果非常显著。

最终,大家都把酒当做传播扩散谷物粮食香的最佳辅助品。我们这里很多钓友常将芝麻炒焦碾面后适量喷酒,外出野钓时将其做为常用添加剂。结合上述理论,这款“小药”的配置确实合情合理。

在谷物粮食中,营养最高的成分是碳水化合物。那么碳水化合物是什么东西?它是什么味道?通过查询资料可知,碳水化合物又名糖类化合物。

现在估计你能明白大概了:既然我们知道谷物的基本成分是糖类,自然我们就能知道它的基本味道——甜!由此可见,粮食谷物类饵料用好了,在自然水域中完全可满足鲤科鱼类喜甜香的食性。

最后说说芳香植物中萃取的香元素,这类东西多是在芳香植物的花体中萃取的物质。其内部成分不仅包括香茅醇等香元素,还包含更多复杂的植物氨基酸。

前文说过,氨基酸是鱼类生长过程中的必需物质,所以含有多种植物氨基酸的香元素具备诱鱼效果也就不足为奇。不过这里提醒大家一点:凡使用芳香素类添加剂时,一定要控制好浓度。这类添加剂少加留不住鱼,多加会使鱼不敢进窝。

对钓者来说,如何调控香元素入水扩散后的浓度需多次验证,这也是很多高手看家的技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