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窝时这些细节不注意,多好的钓位都白搭

12-01 看点 0 钓友

不管是野钓,还是黑坑钓,又或者是竞技性很强的竞技钓,只要钓鱼,最不可忽视的一个的环节,就是打窝,为什么这么说呢?不管是任何水域,鱼的相对密度,总是略显稀疏,调漂、抛竿入水的过程中,也是在不断惊鱼、吓鱼,唯有窝点的窝料,既能诱鱼,也能聚鱼;钓不上鱼,可能因为天气、可能因为水温、可能因为气压,但是诱聚不来鱼,那多半是窝子没选好,要么就是窝料不到位。

所谓的打窝聚鱼,首要在选窝,也就是选钓位,这其实不用多说,有不少的文章分享,如水草附近处、洄湾、铧尖、中心岛等等,其实浓缩成一句话,跟着水情来找到鱼窝、鱼道,尽量把窝子或者说钓点,放到鱼窝、鱼道附近,越近越好,但是选对了钓点,相较于整个钓鱼过程而言,只不过是做好了第一步,其他的环节不到位,就算是窝点在鱼窝上,连上三五竿之后,散窝空竿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那么,做窝子,除了选好钓位之外,还有哪些必须注意的事项呢?

窝料投放轻、准、静

姑且不说窝料如何,光是投放窝料,就要讲究轻、准、静,动作要轻,投放要精准,投放窝料的动静一定要尽可能安静,那么这三个特点,分别需要如何操作呢?

1、轻,窝料入水,不管是抛洒、或者是抛投,又或者是打窝器具入水,在入水时,一定要轻盈,比如酒米、麦粒等窝料,抛洒入水,因为单体颗粒体积小,入水的声音小,这样不管是初次抛窝聚鱼,又或者是补窝续窝,都不至于窝料入水动静太大,惊扰了鱼群。

2、准,打窝诱聚鱼群时,窝料越集中,味型越浓郁,一旦鱼群进窝之后,留聚的时间就越久,所以越是集中打窝,发窝越开,聚鱼越久,虽说抛洒窝料简单易操作,但是能将窝料几种,窝点钓点合一,和抛洒窝料相比,发窝更快,渔获更好,而抛洒的窝点,往往发窝后,起鱼3~5竿后,就停口了。

3、静,鱼是有视觉的,而且在钓点上,抛竿放钓也好,投放窝料也好,动作越频繁、动作幅度越大,投影到水中后,对鱼的惊扰越明显,加上抛窝料进水,或多或少都有动静,所以仅仅是的投放窝料这个环节,能静则静,避免不了的,能少泽少。

窝点数量有讲究

打窝这个事,是很讲究策略的,如果是黑坑、竞技钓,讲究快速做出一个立体雾化区域来,强调窝料的溶散,但是窝点最好就一个,这样窝料集中,既可以把浓郁的味型特征体现出来,又可以把集中的雾化区域突出出来,达到由下至上,效果明显的诱鱼效果,如果多开几个窝点,那就体现不了这个优势。

但如果是野钓,那就不同了,因为水广鱼稀,仅仅做一个窝点,窝料溶散太好,则易招惹小鱼闹窝,窝料溶散不好,不易雾化,则散味迟缓,发窝太慢,可能附近钓点的钓友都连杆了,自己这边还没有发窝,所以,就打窝的窝点数量而言,就很有讲究了。

1、静水做窝,打独窝,做重窝;一般在池塘、静水的小水面水域作钓,不宜多做窝点,即浪费窝料,也会把钓点和窝点错开,导致本该被聚到钓点的鱼群,因为窝点分散,届时别说连杆了,可能每上一条鱼,都会把窝点附近的鱼群惊散,所以静水、小水面水域,打独窝,做大窝,聚鱼效果集中,留鱼效果要突出。

2、大水面水域、流水做窝,多做窝点;水面大,发窝就慢,可以根据水情,既可以做轮钓窝,以走钓为主,比如每隔3~5米撒点窝料做个小窝,一口气做上5~8个窝点,轮着钓,哪个窝点鱼口慢了,就换一个窝点;也可以做一个主窝,在附近1~3米左右,或者伞状,或者梅花状、又或者圆形,打上3~5个窝点,就相当于10~15平方米的水域打窝了,诱鱼区域大了,诱鱼效果自然就好了,但是一定要主辅分明,主窝窝料重,辅窝窝料少,如果主辅窝料一样多,则诱鱼效果不集中。

补窝需提前,窝料数量有讲究

曾有钓友和我讨论,补窝时,到底是鱼口变缓时开始补窝,还是鱼口旺盛的时候补窝,在确定这两个说法之前,我们其实都有顾虑的,为什么?鱼口变缓时,说明窝点鱼群数量减少,窝料数量减少,此时补窝,可以增加窝料的数量,便于二次诱鱼,但是缺点也很明显,能被诱来的鱼都已经差不多来诱进来了,就算添加窝料,除非二次发窝,否则还是第一次诱来的鱼。

那么鱼口旺盛时的补窝,优势就是增加鱼的抢食频率,同时还能增加鱼群的从众效应,但是缺点也很明显,窝料投放,容易惊鱼散窝,而且窝料投放太多,容易让窝点附近的鱼,因为吃饱了,而不要钩,那么这个问题,该如何应对呢?

1、补窝要看情况,不管是鱼口变缓时补窝,还是鱼口旺盛时补窝,就实战效果来说,其实区别不大;但是要分水域大小,如果水域面积小,则建议在鱼口旺盛时补窝,水面小,一旦发窝,那鱼的密度相对集中,如何留鱼才是重点;反之,水面大,则建议鱼口迟缓时补窝,因为鱼的相对密度稀疏,有没有办法做到,补窝的同时,还能源源不断的有鱼群进窝,而鱼口变缓,说明附近的鱼群已经诱聚到窝点,此时需要添加窝料,将更远的鱼群诱进窝点。

2、补窝的窝料数量,视鱼口和水域大小要区分处理;补窝的窝料,不是越少越好,也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鱼口的快慢,和水域大小来区分;如果鱼口快而水面小,补窝频率应该连杆5~6竿之间就少量的补一些窝料,这样能让诱聚的鱼群始终有料吃,但是吃不饱,这样增加咬钩的频率;如果鱼口缓而水面小,则半小时补一次窝即可,窝料数量为打窝时的三分之一,鱼口缓,说明鱼的密度一般,频繁补窝,就是喂鱼了。

如果鱼口快而水面大,则建议鱼口迟缓时补窝,补窝的窝料,数量为打窝时的一半最为合适,因为这种情况,说明附近的鱼多,鱼口稍微迟缓,补上一半的窝料,既可以诱聚剩余的鱼群,又不至于把鱼群喂饱,如果鱼口再次迟缓,继续按这个数量补窝即可;如果鱼口迟缓,半天不来一口,说明水面太大,发窝不宜,那就改为4~8小时补一次窝料,窝料数量和打窝数量一致,一致到连续的鱼口出现,再调整补窝的数量。

鱼口闭停需换窝,换窝也要分情况

好钓位,天然就有聚鱼的优势,但是总会因为诸多客观、主观因素,导致鱼口闭停,那么到底是继续守着没口的钓点继续死等,还是乘早换一个新窝点,这就是个很纠结的问题,如果是湖库守钓,那倒是无所谓,反正也是守钓,等一天和等两天,也没有什么大区别,但是普通的休闲野钓,又或者黑坑钓,那就要分情况了。

1、惊鱼跑鱼导致的散窝,建议直接更换窝点;野钓都希望能钓上大鱼,这是人之常情,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大鱼脱钩跑鱼,之后半小时,不管是补窝,还是调漂找口,都没有鱼口,那就尽快换一个钓点,大鱼脱钩的跑鱼,钓点附近,至少要等上6~8小时左右,才有可能有鱼群进窝吃窝料,如果不是守钓湖库,那就赶紧换一个窝点吧。

2、连杆不断,忽然停口,这种情况,最好是仔细观察一下浮漂、水面,有没有细碎的漂讯,水面有没有鱼花鱼泡,突然停口的原因有很多,但是首先需要判断的,是鱼群有没有散,饵料窝料都没有变化,如果鱼群仍在窝点,那么找一下原因,挨个试一下,解决问题后,自然还能用这个窝点;如果鱼群都没有了,再补点窝点,半小时左右没有,就换个窝点吧,至于什么原因没口的,那也没必要追究了。

打窝这个事,越是钓龄丰富的老鸟,就越是重视,而细节,就更是老鸟们有别于新手钓友们的地方,所以也有钓友戏言,窝料对路了,窝点选对了,细节做好了,剩下的,除了连杆,就没别的事可以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