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姐姐:
哈哈,最近鱼姐姐太爱读书了,刚好看到这个关于历史上都有谁爱钓鱼这个话题,今天就分享给大家了!7:30知道历史上爱钓鱼的都有谁吗?来自釣魚
(音频是精彩!如果没有听清楚内容的,也可看文字哦!)
钓鱼,是一项别具风趣的群众性体育活动。贺龙元帅曾说过:“钓鱼是高尚的娱乐括动”。
置身于江河海滨之畔钓鱼,绿树成荫,流水清碧。或波涛壮观,鸟语啾啾……由于钓鱼时心情比较好,在感情上便更能激起美的共鸣,感到惬意、心旷神怡。
我国钓鱼,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七、八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开始钓鱼生涯了。
从一些出土文物考证,就有骨制的钓鱼钩,磨得十分精巧,而且钓上还有倒刺,说明当时在钓鱼已颇有“研究”。不过当时钓鱼的目的与如今不同,那时的钓鱼是古代劳动人民作为谋生的一种生产手段,获取鱼品来维持生计,即“渔猎时代”的一个写照。
我国最古老的一部文学作品—《诗经》,其中就有不少歌谣,描述钓鱼的情景。
历史上许多有名望的人物,大多都是钓鱼的爱好者。早在周代,曾先后辅佐过周文王和武王的姜尚(即吕尚,姓姜名子牙,又称太公望)就擅长此道。
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离开越王勾践后,跑到太湖一带经商,闲暇时,也喜欢钓鱼。他钓鱼的地方,被后人称之“钓鱼洲”。据云:范蠡钓得的大鱼,即烹食作佐肴,钓到小鱼时,他仍放回湖中。后人为了纪念范蠡,特地把他放生的小鱼叫作“范蠡鱼”。
西汉名将韩信,在青少年时期,也曾以钓鱼为业。至今在江苏省淮安县尚有韩信的“钓台”。
自唐代以后,钓鱼活动已相当普及,还有专门以钓鱼为业的“钓鱼师”。无论老人、小孩都喜欢钓鱼,甚至于许多达官贵人,文人雅士更是趋之如骛。
因此,在当时以钓鱼为题材的写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至今仍不失其意义。如唐代诗人柳宗元写了脍炙人口、千古绝唱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瘾”如果只是为了钓鱼饱满,谁肯下这番苦功夫在寒雪中独自垂钩呢?正如“酷爱钓鱼,志不在鱼”。
自号烟波钓徒的张志和,曾写了著名的渔趣诗词:西塞山前白露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高尧更把钓鱼者描写得维妙维肖,妙语传神:“曲岸深潭一山里,驻看看钩不移手。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问他不开口……”把钓叟的神态写得如何专一。
白居易在《渭上偶钓》中:“渭水如镜色,水中鲤和鲂。偶持一竿竹,悬钓在其旁。微风吹钓丝,袅袅十尺长。谁知对鱼坐,心在无何乡。昔有白头人,亦钓此渭阳。钓人不钓鱼,七十得文王。说我垂钓意,人鱼又兼忘。无机两不得,但弄秋水光。兴尽钓亦罢,归来饮我觞。”
象这样的诗篇,如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承相》、王维的《青溪》、李白的《行路难》(之一),还有杜牧的《旅宿》等等,不一一赘及。
明清时期的钓鱼活动更加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写了一篇《道情》:“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往来无牵绊。”
清代康熙年间,学士查初白,跟随黄宇南巡海疆,并捕鱼赋诗日:“臣本烟波一钓徒。”
由此可见,从宫廷到民间,当时的钓鱼已蔚然成风。
如今,值得我们后人自豪的,那钓鱼活动已不同于韩信那样:“为布衣时,贫不能治生,钓于城下,有漂母怜而饭之。”也不同于严光、管师复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那样不问世事的时代已一去不返了。
正如当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在一九三九年作《洗溪沙》:“观钓颇逾垂钓趣;种花何问种花谁”,说明当时叶老虽未举竿放钩,但仍深知垂钓之乐。
一九三六年七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进入了草原。粮食给济不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贺老总号召大家:“同志们,只要能吃的东西,都要抓来吃……要革命就要吃嘛,可不能饿死人啊:”他自己以身作则,到附近去钓鱼,每获丰收,于是“贺龙元帅垂钓水草地”的故事成为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