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鱼没口的六大原因!!(内附对策,拿去不谢)

12-08 看点 0 钓友

刚去到一个钓点钓鱼,相信你一定会问身边正在钓的钓友,“有鱼吧,有没有咬口么”。钓鱼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明知道窝子里是有鱼的,但就是鱼不咬口。

这样的情况就会让钓鱼人,心烦意乱。今天就和钓友们探讨一下“有鱼没口”的原因吧。如果钓友们觉得还有其他什么原因可以回复告诉小编哦,小编会分享给其他钓友们的哦。

一、天气水温以及环境因素

冬季水生植物、藻类极具减少,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远低于夏季,所以水底也会有缺氧的情况,鱼的活跃度降低、摄食积极性降低,如果水底含氧量较低时鱼类会起浮、不爱下底就饵。除此之外,气压低的天气,水溶氧量低,鱼的活性差,甚至出现起浮的情况。这种情况,即使你的鱼饵再美味鱼也不会轻易开口。

对策:

对于天气温度变化而引起的水底缺氧,出现鱼会起浮不下底咬饵情况。推荐钓友们可以选择不打窝或是打窝量少,打窝后饵料发酵会使得底层缺氧现象。同时可以定时定量的往钓点里放入味型较浓的饵料,可以做到盖住臭底或钓离底等方法,也可用其他钓法来让鱼下底就饵,如麻团钓法。如果最终都难以就口,最好就选择换钓点,选择浅水的地方,浅水处水的流通性较好,水溶氧量高,鱼的活性相对好些。

二、人为因素影响

自然水域中,因为水面大,水体自我净化功能较强,水中的含氧量也很高。但是,人工的小水域环境,由于有钓手进行垂钓,在垂钓过程中窝料、手食大量的投放会加剧沉积,导致水底的腐败加剧,间接地导致水底缺氧,鱼不爱下到水底就饵。除此之外,人声、脚步声、轰鸣的机器声、抛竿入水的声音以及岸上晃动的人影都会影响鱼类就饵。

对策:

首先最好避开一些人工的小水域垂钓,当然若非在这样的地方,应选择的水的流通性好的,如出水口、入水口处。长期有水流冲刷的地方,窝料堆积没那么严重,水底缺氧情况不严重,鱼就容易下底就饵。其次钓鱼人都知道,要想钓上鱼,最好的环境就是安静的钓点,同时最好抛竿动作要熟练,才能做到每次抛竿的声音最小,对于产生的影响最小,才不会使得鱼受到刺激而离开打好的鱼窝。

三、鱼情变化影响收获

鱼类会受水环境影响,或是钓手的钓法影响下,发生主动或是被动的分水层聚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鱼“起浮”了。鱼层没有找对时同样会导致有津没口的结果,除此之外,鱼在运输途中颠簸、缺氧、受伤,使得鱼在投放到黑坑之前状态极差。再加上投放量又大,坑中鱼的密度高,进一步加剧鱼的缺氧和受惊吓程度同样会导致鱼不开口。

对策:

当明明钓点有鱼,就是不咬口。首先可以尝试改变钓法,摸清鱼底情况,分析鱼层如何,及时搜索鱼层,不是死守钓法等于上钩。切记,钓上鱼后应把鱼带出窝子,避免跑鱼出现,否则容易出现鱼受到刺激逃离鱼窝或是鱼窝里不在开口。

四、线组搭配不当看不出鱼口

当线组搭配不当时,很可能会出现鱼已经索饵,但是吃口动作较小,加之线线组的传导能力较差,无法使浮漂出现准确的动作,这种现象在垂钓回锅鱼或是鱼口较弱时经常出现。

对策:

首先可以做的就是调标,增大调目与钓目的差,把线组调灵敏,这样就算吃口很轻也能看到鱼情。同时可以在饵料中加入一些轻麸、雪花粉,可以起到减轻饵料的比重,鱼饵可以被水中的酱层拖住,使得鱼更好的吸食。当然还有一种更加简便的对策就是,直接使用拉饵,道理是一样的。

五、浮漂调钓不当影响有效动作

竿坑、鱼塘等小水体环境下,塘底酱层过厚,导致鱼在窝中只闻到鱼饵的味道,但找不到鱼饵。水体缺氧鱼不下底时,鱼类会起浮到中上层活动。这个时候钓底,肯定两手空空!

对策:

一种就是直接选择放弃钓底,选择钓浮。当然如果一定要坚持钓底的话,就必须想方设法将鱼引诱到底层。可以选择飞铅钓法,或是改变饵料状态。对于一些长期有饵料堆积的鱼塘,可以选择浮力大的浮漂,同时调灵钓灵。对于还算干净的,选择带饵调漂,如钓双饵半水调4目,向上推浮漂,露出5目时,这就表明双饵已到底,即应向下调标,露出4亩即可。

六、饵料问题影响鱼口

饵料小药浓度过大是造成有津没口的常见原因。过大浓度的小药虽然可以把远处的鱼诱过来,但是,由于鱼饵中加入了过量的小药,鱼进窝子后会非常躁动,或者说根本就进不去窝子。究其原因就是药的浓度太大了,或是饵料自身的味型过重导致的,鱼对这种刺激非常不适应,使鱼受惊。而且有的鱼饵过大过硬,鱼很难将其吃进口中。

对策:

有钓友喜欢按照网上给的什么绝杀秘方或是听从其他钓友使用的饵料来选择钓饵,这是非常不科学的。在小药的使用程度上,应该是从淡到浓的,先使用单一香型,一次次也是少量加入饵料当中,切记一到钓点就选择复合香型的小药。钓鱼时需要随时观察效果,感觉小药味道淡不对味了,可是适当提高浓度,做相依的调整,直到鱼咬口稳定了即可。当然小药用到一定浓度了,容易造成死窝,这时就应该选择换钓点。

更多精彩钓鱼资讯,请关注上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