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随水情而变:
两岸水草相对茂密的小溪河或农村一些养殖堰塘:这样的水域藻类浮游植物及水生昆虫等天然食料比较丰富,水色比较浑浊,属于“肥水”。平时鱼儿不饥饿不馋食,所以,撒窝喂量并不在多,而在于“精”,才能聚鱼、留鱼。
大江大河和大型水库:这些水域水面大、水色清,一般都少有水草、藻类,自然食料缺乏。要想诱它们聚集,其喂料的投放量,就应多出“肥水”水域的两倍,才能发挥诱聚作用。
静水水域:用松散型的商品饵垂钓,因挂钩的钓饵有随钓随散性,边散边喂,越钓越发窝的作用,可在下竿前一次性少喂或不喂窝料。
2、随季节而变:
冬春两季,因鱼儿处于半冬眠状态,其诱料应选择色鲜、耐泡、浓香的颗粒类,来增强它的颜色和香味。
夏秋两季,鱼类四处游弋觅食,即便诱饵并不鲜艳,味也不怎么浓香,鱼儿也能闻之则停。所以,这期间,诱料可相对普通一些。在小白条特别多,又十分猖獗的盛夏初秋,不能用雾化性底窝饵撒窝,用颗粒饵且喂量稍大一些,这样可以减轻杂鱼闹窝,还能保障一定时间内窝里有鱼。
投窝轻又准
“投窝”,即抛竿,不管远近,都要求落水要“轻”,落点要“准”,才能保障进了窝的鱼儿不受到惊吓和避免钓非所喂。
就手竿而言,坠子本身不能重于浮漂的“浮力”而上得太大;在抛线出手的操竿要领上,还应采用竿梢提线,手腕压竿的“抬式慢落法”,才能减轻钩、坠、饵入水的振荡声。
换窝论时段
手竿野钓,很多钓友都习惯打3~5个窝点以便选择。
以现阶段为例,仲春后和夏秋季节,因鱼类特别活跃,喂窝后一般二三十分钟就会有鱼讯反应。即使钓位不是很理想,最迟1小时左右也该有鱼进窝。下竿后,在鱼与饵“对路”的情况下,若还是不见浮漂点动,则为无鱼“死窝”。因此,从撒喂到试钓的时间差大约30~40分钟,则可判定窝里是否有鱼,减少“没鱼空守”或“有鱼没钓”的失误。
挪窝忌频繁
如果鱼儿突然发现有忽起忽落的飘饵,会习惯去追逐衔咬,因此有些钓友喜欢用挪窝去吸引那些在窝里转悠,却又不轻易张嘴的鱼儿。但如果频繁挪窝,也会适得其反。
因为反复几次的提提放放容易脱饵空钩,挪窝,既是一种变“死窝”为“牵活鱼”的逗引方式,又不能以此作为“勤挪多钓”的经验推广。否则,会变“利”为“弊”。
补窝讲时量
补窝,主要是为了留鱼在窝,有聚不散。要做到这点,必须把握好补窝的时间和补喂量。
正起鱼时不宜补窝,正起鱼时补窝,会让鱼儿只拣“落地桃”,不摘“树上果”。
需要补窝时,只宜少,不能多。如果用药酒米之类的颗粒饵,有20~30粒即可,再多,只有弊而反无益。